在有风来宜校企合作夏令营的最后一天,作为协办方的江苏蓝必盛化工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邀请营员们现场参观,了解企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大家都对这家二十多年专精化工医药废水处理难题的民营企业非常感兴趣,城科会水分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1·主任、教授赖波和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志永带着大家关心的问题,和公司董事长蒋伟群围绕技术深耕、开展校企合作进行了一次坦诚轻松的对话。
如何啃下化工废水这个硬骨头
2001年,蒋伟群从学校老师离职创业成立蓝必盛时,赖波刚开始上大学,接触环保。他很感兴趣,蒋董如何一“起手”就选择这样一个高难度的领域行业?技术和人才从哪里来,商业模式如何确立?他表示,精细化工、医药废水迄今也是水处理中最“难搞”的问题。
蒋伟群非常坦率:选择化工废水,一定程度上是性格决定命运。一方面是对当时的治理和市场模式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靠技术去解决一些民营中小化工企业的废水问题。“尽管知道化工废水有难度,但真干起来没想到有这么复杂。”
他说,这二十多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总体上,还是积累了口碑和业绩,技术上也在不断筛选迭代。其底层逻辑是团队对水的认识在不断加深,从一开始的“大混合”,到后来分而治之,又到了现在通过生物处理等组合工艺统筹考虑的阶段,始终寻求方案的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平衡。
“我们的专业能力和队伍就是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中得到磨练和成长的,通过专家、成功案例、产品共同构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水处理的未来,他看好生物技术,呼吁来自校企的各位,一定要关注这一“环保领域最重要的技术方向”。
对此,赖波也表示赞同,他近期参观过一些工业园区投资很大的废水处理催化臭氧装置,因为成本问题,往往也只在水质波动时使用,与之相比,生物法是更为经济实惠的选择。双方还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高盐、高COD废水资源化的思路。
“我认为,水处理的本质就是降解和分离,高级氧化+生物技术能够解决绝大部分废水处理的问题,环保企业要在其中寻找到投入少、运营成本低、效果稳定的技术组合。而生物技术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正是我们研发的方向和未来。”蒋伟群说。
校企合作的互补与理解
在访谈中,高志永提出,想请蒋董谈三个项目,分别涉及“首个、悲壮和得意”。蒋伟群并未回避,一一历数了初创的艰辛,中间的挫折和委屈,客户的认可。为此,高志永表示,让企业家谈这些曲折和感受,也是希望老师们能够了解企业的难处,特别是在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中可能遭遇的困难和风险。风险既来自商业的,也会有安全生产等很多方面。“在此前交流中,我们感到,高校老师和企业彼此之间了解不足,理解不够,是导致对合作的预期、估值等问题,比较难达成一致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校企合作中各自的角色时,蒋伟群表示,高校老师们对技术和未来发展有着比企业“高、远、深”的理解和视野,这对埋头做事的企业而言,会在谋划技术方向时提供帮助和指导;第二,老师们会研究技术的“机理”,企业则只看“疗效”,而应用进行到一定阶段,需要理论的指导,继续进行提升甚至突破。而同时,我们来自工程运营设备上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也能给老师们提供研究的基础。
愿为哪些合作“埋单”?
在回答高志永关于校企合作以及此次校企合作夏令营感受的提问时,蒋伟群表示,有些超出他事先的预期:这三天下来,感觉效果挺不错。他透露,将和夏令营里一拍即合的老师“搭子”,进一步深入交流,探讨下一步技术合作的可能。
“校企合作,两方的人,要先做朋友,而一旦成为好朋友,合作可以是很自然的事情。”他表示,一旦和老师建立联系,实际上也有机会和他背后所在院系的科研资源,连接起来。“可能还会有其他专业领域的老师,对我们这个行业的问题有解法,都有可能加入。”他同时建议希望开展校企合作的老师,可以多走入企业,了解企业以及产业市场的需求。
在回答高总关于“愿意在校企合作上有多大投入”的问题时,蒋伟群表态,要看校企合作能为企业创造的价值空间,价值高,投入就高。在具体形式上,更倾向于向客户要效益,基于客户具体的项目,和老师们展开技术合作与攻关。“我们今年300多个项目,坦白讲大概有十分之一在实验中遇到了困难,这为下一步校企合作提供了想象空间。当然,对于我们感到有希望的项目,并不是说一定要很快成功,因为创新本身就有不确定性,我们也接受一定的风险和失败的可能。”